前文提到,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率军东征,攻占了东周的都城洛阳,这一举动宣告了周王朝长达879年的统治正式终结。那么,这其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东周”和“西周”的区别。很多朋友可能都会这样理解,东周和西周是指周王朝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因内乱而迁都洛阳后,形成的两个历史阶段。东周,通常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大家熟知的“春秋”和“战国”便以三家分晋为重要转折点。但今天,我想探讨的是东周时期内部的“东周”和“西周”的问题。
在《战国策》的开篇中,第一部分便有关于“东周”和“西周”的描述。《史记·周本纪》也有相关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 其实,东周历史的波动并不局限于迁都,它更复杂且富有戏剧性。公元前441年,周昭王死后,继位的姬去疾才刚刚三个月便被其弟姬叔所杀,姬叔随后即位为周考王。而他也在五个月后被自己的弟弟姬嵬所杀,后谥号“周思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周朝竟发生了两次弑兄夺位的恶行,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此后,周考王即位,为避免被他人效仿,便将洛阳周边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小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西周国”。其初代国君便是姬揭,后世称之为“西周桓公”。
展开剩余74%而西周国的历史也并非一帆风顺,继任的第二代“西周威公”姬灶去世后,其子孙之间因继承问题发生了争斗。公元前367年,周显王“姬扁”上台,他封周国的最后一块王畿之地给了公子根,建立了东周国。这个分封,标志着周朝的实际领土彻底缩小,接下来,周朝只剩下洛阳附近的王城,这也成为了周王朝最后的象征。
时间来到公元前257年,当时的秦王昭襄王派出大将蒙骜率领三十万大军攻打赵国,打算摧毁赵国的抗秦力量。然而,魏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凭借聪明才智窃得兵符,集结十万魏武卒支援邯郸,成功击败了秦军。看到这支不可一世的秦军遭遇惨败,楚国国君芈元立刻决定趁机挑战秦国,他上表周赧王,希望能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各国联合攻击秦国。周赧王为了借此机会重振天子威望,同意了楚国的请求,甚至动员了西周公来统领军队。
然而,周赧王的计划并没有成功。由于后勤保障极其薄弱,周王室无法提供充足的粮草和资金,于是只能向洛阳的富户们求助。这些富户看在周天子的面子上纷纷借出资金和物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除了楚国、燕国和周王城的部队按时到达外,其他诸侯国纷纷以种种借口推脱,最终联军未能出征函谷关。与此同时,欠债的富户们纷纷前来催债,结果周赧王不仅没法打败秦国,还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躲进了洛阳王城的一座高台上,面对讨债声充耳不闻。这也为后人留下了成语“债台高筑”。
秦昭襄王自然不甘心,决定以军事行动彻底解决周赧王问题。公元前256年,秦军东征,西周国最后一任国君姬咎见大势已去,主动投降,并交出三十六个邑与三万民众。与此同时,周赧王病逝,洛阳被秦军占领,象征天下正统的“九鼎”被秦军带走,西周国灭亡。至此,周王朝的历史正式画上了句号。
《史记·周本纪》结尾提到:“周君赧王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 这段话简要记述了周王朝的衰亡,以及“九鼎”成为秦国的象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九鼎”的存在,历来存在不少质疑。有一些人认为,“九鼎”并未真正存在,而是历史上通过“九鼎”的故事来加强洛阳的历史地位。对此,虽然一些学者提出过质疑,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无论是一个鼎还是九个鼎,都是确凿存在的,并且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九鼎依然代表着对王权的最高象征。
周王朝在东周时期的衰落,实际上是因为各大诸侯国开始觊觎周朝的王权。自从周定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便试图“问鼎”,想要获得九鼎的象征性权力。但周大夫王孙满对此坚决反驳,认为鼎是周王室的专属象征。在春秋战国的复杂政治局势中,无论是楚国、魏国,还是秦国,都渴望借此获得正统的王权象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其中,周王室虽然已经显现出疲态,但直到东周时期末期,才真正无力再维持其曾经的威严。正因为如此,尽管从周平王迁都之后,周王朝的政治与军事权力逐渐瓦解,最后的周天子竟然还能坚持数百年,实属不易。这种复杂的历史困境,或许只有当事者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无奈。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关于“九鼎”的种种谜团。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app-股票如何杠杆-十大股票网站-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