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宏:传承武道精神 重塑中华武术之魂
摘自《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
简要:《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武术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精神,约2.4万余字,促进武术多元化创新发展,实现从“技艺”到“文明载体”的转变,对推动中国武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武道精神是中华武术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社会发展中沉淀的精神特质具象化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融合了崇武慕德、尊师重道、自强不息、克明俊德、仁者情怀、贵义尚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坚韧不拔、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等多重品质。这种精神源自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历史与进取意识,渗透于武术技术体系,贯穿于运动实践始终,成为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动力源泉。武术在发展中逐渐融入哲学、伦理等文化元素,成为培养勇气、智慧的重要载体。武道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浓缩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与价值观念;既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如岳飞、戚继光、霍元甲等历史人物以“精忠报国”“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为理想,成为武道精神的鲜活象征,构筑“民族脊梁”的精神谱系,彰显了武术与民族大义的深刻联结。武术修炼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净化。通过武术训练,可以培养个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它可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武术精神的培育,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和认同感。武术修炼过程中的坚持和挑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强调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它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提升学生的独立性和民族认同感,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武术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重塑。在中国历史上,武术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承载了重要的政治功能。特别是在民国时期,武术被视为提升国民体质和国家实力的手段,通过身体的政治觉醒和改造,实现从技艺到国术的转变。武术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气质和性格,是我国战胜挫折和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精神支柱。武术训练强调“克己自律”“持之以恒”,培养习练者坚韧不拔、正直勇敢的品格,这种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捍卫文明的内在动力。每一位习武者都应成为武术文化和精神的捍卫者,成为“士”精神的践行者。要以“士”的精神为骨,以技艺为用,以道德为魂,守护族精神根脉,赓续华夏文明智慧,肩负起守护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责任和使命,让千年武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民族勃勃向上的力量。尚武精神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生存不息的动力和坚韧不拔精神力量的象征,在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凝聚、支撑和激励作用。新时代弘扬尚武精神,并非鼓励“乘勇斗狠、穷兵黩武”,而是通过武德修养、体育强身、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等多元路径,唤醒民族血性,增强民族使命感、自豪感、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实现民族精神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展开剩余77%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六大突出特性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由于武术“杀伐之术”的特殊性使其在文化发展上受到了很大限制,特别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武术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最高境界的士文化就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使中国武道精神出现文化异化与割裂的现象。促进武术与士文化结合,是中国武道精神的回归,也是对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士文化是中华文明内在精神和生命力的体现,处于中华文化精神核心的地位。它融合了文武之道、贯通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承载了道义理想与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华文化连续性、统一性与创新性的精神主线。士文化为武术发展提供了思想精神根基,而武术则是士精神与价值追求的实践载体。两者在民族文化基因的共同演进中相互作用,这种结合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存续,更是对重塑国民性格、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是士“道义与气节”的实践载体,与士文化结合将武术的人格精神推向了巅峰境界。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融入武术伦理,形成“武德”的核心,要求习武者“精于技艺,更具家国情怀”。武道是武术文化中的哲学内核,涵盖对“生命、自然、道德、宇宙”的深刻理解。武道精神强调“天人合一”,主张身心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习武者通过修行领悟“天人合一”“刚柔相济”“体用兼备”的道理,将哲学思想融入行为,实现“精神境界与身体实践的双重提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以道驭术,术必成”,武术脱离“道”则沦为技艺空壳。道为最高境界,指引武者由术入道、修心成圣。武术中的“道”是技法体系、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的综合体,其传承不仅是技法的延续,更是武者以生命实践对“道”的诠释与升华。传承武道精神不仅是武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守护,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武术强调的“勇气、毅力、坚持不懈”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精神品质。传承武道精神可激发人们对传统道德的追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精神是跨越时空的文化遗产,既包含“止戈为武”的和平理想,也蕴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哲学。其核心在于通过身体修炼实现精神和思想超越。现代武道是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平衡,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社会价值的重要纽带。武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顽强发展的力量源泉”。传统武术尚武精神与武德修养,强调“尊师重道”“德艺双修”“讲礼守信”“谦虚恭敬”,以及“尚武竞和”的思想。这些均是武术文化的灵魂的凝练。通过习武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状态;通过教育与传承将武道融入现代习武者的价值观体系之中。武术追求“道”的境界,强调“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其本质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武术的“和谐、平衡、自然”特质,有助于个人调整身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讲道义,行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是武术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维护正义、惩恶扬善、勇于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了解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坚守“以人为本”的传承理念,既扎根传统汲取智慧,又立足时代勇于创新,让武术之“道”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传。武术振兴的本质是中华文明精神的复兴。唯有将武术回归“道”的本源,融合传统信仰与现代需求,开拓民族复兴之路,使其成为“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
士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积累的丰富硕果,在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鲜活载体,其精神内核与士文化的深度交融,构建了“文武相济”的民族品格。将士文化纳入武术文化之中,是对中华文明精神的保护传承与武术精神的回归。武术与士文化结合构成了武术文化的底层逻辑基础,这是中华武术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将对促进中国武学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重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样的思维逻辑与思想转变,是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突破。构建中国武术与士文化结合的哲学体系,重铸武术之魂,真正为中国武术注入“活”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效地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要将这一结合提升到国家文化的典范的高度,成为习武者的必备的修养和精神标志,亦使之成为中国武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弘扬士文化可培养国人坚定信仰与血性,重塑民族性格,增强文化自信,让士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使民族迸发出蓬勃向上的活力和生命力量。重视士文化传承,培养国人责任担当、维护正义、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武术包含哲学、道德、审美等元素,通过传承武道精神,可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武术以“尚武保国、止戈为武、行侠仗义”的精神,诠释着中国人对“力量与道义”的平衡。武术精神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武术,可以助力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培养耐力和毅力,还能让他们明白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学习武术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武道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培养文武兼备合格人才,实现“传承文化、提升素养”的目标。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创新和社会共识的凝聚,武术有望在强身健体、文化传承、品德培养、涵养精神等方面持续发挥独特价值,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在新时代,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强健有为”的文化精神。通过教育传承、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让武术精神真正融入民族血脉,为复兴之路注入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物质丰富,更在于拥有文化、思想、信仰和精神,而武术所承载的文明基因和核心价值,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根基。
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武术人要有情怀、有责任、有勇气、有担当、有信仰,应当是一群有情怀、有胸怀、有格局的人,即有爱国主义精神、侠义道义精神、尚武崇文精神、尊道贵德精神。它融合了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和尚武崇德等多重特质,不仅体现为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更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道德修养的坚守、对精神守护以及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担当。习武者应是武德与武艺应是和谐统一,认识武术的真谛、内涵,追求精湛的武技,体现武术的神韵、风采,兼具涵养高尚的武德,展现出一种正气、正道、正觉与正识的能量。崇文尚武,文武安邦,缺一不可。武术之魂的重塑,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与重构,也是对未来使命的担当与展望。在新时代背景下,需通过多方面文化传播、教育浸润与社会参与,让武道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技艺升华为信仰,最终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文明进步的文化纽带。武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顽强发展的力量源泉;唯有薪火相传,方能让中华武脉历久弥坚,世代传承。传承武道精神、本质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基因”,它既在拳脚间存续“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亦在武德中滋养“仁义忠勇”的民族品格。通过挖掘武道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其时代意义、创新传承路径,可让中华武术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芒,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武术的当代发展需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人民文化观为动力、地域特色为依托,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唯有将信仰力量、文化内涵与大众需求深度结合,才能让武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助推民族复兴的伟大文化和精神力量。
2025年9月20日
作者简介: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当代武术名家。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的建立者,中国精武文化研究专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理论著作,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研究涉及传统文化诸多领域,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有重大理论建树。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app-股票如何杠杆-十大股票网站-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